事情要從 2016 年底說起。
某次我與友人莎莎聚會,兩人聊著,說到現在除了工作外實在很少看書,真害啊之類的。
這時,一個念頭浮現,我大膽建議,要不要就來辦個兩人讀書會,以具體形式幫助我們持續閱讀?莎莎也完全沒猶豫就答應了。
於是,兩人讀書會正式於 2017 年開始。為避免造成負擔,頻率為兩個月一次,也就是兩個月讀一本書就好。至於要讀什麼書則是雙方輪流開書單。最棒的是,我們每每約在咖啡店或餐廳開讀書會,等於是讀書會+閒聊+喝咖啡及用餐的華麗組合。
讀書會進行到現在也累積了一點書目,感覺不記錄下來有點可惜。
既然要記錄,如果我還記得我們對該本書的想法也順便寫一寫,讓內容紀錄更完整。若能做為想讀點書、想開讀書會的人的參考,那也很好。
以下,是依時間序整理出的書目。
依時間序很重要,不僅是為了忠實記錄,這之間也有一些我們對於讀書會選書的想法。
2017年
1.《火花》(又吉直樹,三采文化,2016)(去讀冊看書介)
讀書會該讀什麼書?一開始,我們並沒有嚴格或明確的劃定選書範圍。
第一本會選擇日本搞笑藝人又吉直樹的《火花》,純粹是因為我自己想讀。別小看又吉直樹,他這本書不只受歡迎,也幫他拿到「芥川龍之介賞」(2015 年,第 153回)。
雖然寫的是老主題(追求夢想的過程,以及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),但由於寫的就是又吉自己熟悉的領域(搞笑藝人),他又寫得清新而不落俗套,也很誠懇,不但好讀,讀完後也讓人有點感動。
2.《匱乏經濟學》(Sendhil Mullainathan & Eldar Shafir ,遠流出版,2015)(去讀冊看書介)
第二本,我們跳 tone 的選了實用書。
當初的想法是,反正就是好好讀一本書,讀什麼類型都可以,於是選了這本。
書的內容不壞,我們當然也多少有收穫,不過我們既非這個領域的專家,同類型的書讀得也不多,整場討論悶悶的,沒什麼火花。
於是我們後來決定,還是爽快放棄非文學這一塊。莎莎又進一步提議:就讀華文創作吧,我們理當更有意識的多讀華文創作。
就這樣,我們的選書方向大概在第二次就定下來了。
3.《敵人的櫻花》(王定國,印刻,2015)(去讀冊看書介)
很厲害的一本小說。
王定國的文字安靜、節制,小說中的出場人物又極少,故事也很簡單,寫得不好很容易流於平淡,但作者就是能以好的技巧說故事,極有渲染力的讓讀者進入書中那個悲傷的世界。
我們兩個都很喜歡。
4.《龍頭鳯尾》(馬家輝,新經典文化,2016)(去讀冊看書介)
這小說寫得超有畫面,很適合拍成電影(據說好像也早賣出電影版權?)。
5.《海邊的房間》(黃麗群,聯合文學,2012)(去讀冊看書介)
作者的文采沒話講,犀利乾脆。
這本短篇小說集裡,我們一致覺得美麗又變態的「海邊的房間」最精采。但太驚悚了,我根本不敢/不忍再讀。
讀完此書後,我又很自動去找了作者其他作品來看。
6.《天河撩亂》(20週年週刻版)(吳繼文,寶瓶文化,2017)(去讀冊看書介)
台灣同志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。
第一版問世當時,我們兩個都沒讀過,遲至現在才讀二十週年版,但坦白說,沒那麼對我們的喜好(並不是因為是同志文學喔)。
2018年
1.《其後》(賴香吟,印刻出版,2012)(去讀冊看書介)
這是一本像回憶錄又像小說的作品,可與邱妙津《蒙馬特遺書》搭配一起看,虛虛實實,令人唏噓。
賴香吟的文字我也很喜歡。
2.《旋轉門》(蘇偉貞,印刻出版,2016)(去讀冊看書介)
這大概是我們目前讀過的書裡頭,我個人覺得最難讀的一本(莎莎應該也有同感)。文字密度太高,真的得一字一字慢慢細讀,完全節省不得,有時稍一分神,就會不知道自己讀到哪兒、或作者要表達的意念是什麼。
很辛苦費勁讀完後,我們都很喜歡,超級佩服蘇偉貞,但老實說也覺得好累.....
3.《單車失竊記》(吳明益,麥田出版,2015)(去讀冊看書介)
我是第二次讀此書了,還是深受感動。
就是很喜歡吳明益老師細膩但不濫情的文字、寬厚的心,以及無比認真創作的態度。
此書又是他截至目前的著作中我最喜歡的一本。
想認識吳明益作品的人,可從這本開始。
4.《哀傷記》(鍾曉陽,新經典文化,2014)(去讀冊看書介)
我年輕時很喜歡鍾曉陽玲瓏剔透的文字,現在不知是我年紀大了,或心境已不同,感覺沒那麼深刻,覺得太過感性、耽溺了些。是我太理性了嗎?
5.《宮前町九十番地》(陳柔縉,時報出版,2006/ 2020,於麥田發行紀念新版)(去讀冊看書介)
這次選書,我們從原來的華文小說範疇跳了出來,選了傳記文學。
這本書當年出版時頗受好評,我們也是遲了好久才讀。
此次讀書會,我們比較聚焦在傳記的寫作風格上、全書結構、作者的寫法等(編輯視角不斷出現)。結果,我們又再次取得共識:以後還是繼續讀小說好了,真的比較有討論空間。
6.《私家偵探》(紀蔚然,印刻出版,2011)(去讀冊看書介)
台灣很少這種類型小說,讀了後我們都很喜歡,覺得就是一本有趣好讀的小說。
我尤其喜歡它以實際存在的城市一隅為背景,感覺很貼近生活(故事的背景是六張犂一帶,剛好我住過通化街,那時偶爾會去六張犂,讀來更有感)。
對台灣偵探小說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讀。
2019年
1.《人浮於愛》(侯文詠,皇冠,2017)(去讀冊看書介)
此次選書,我們突然有了「不如來讀讀暢銷小說」的想法,於是選了本書。
但老實說,不太是我們兩人喜歡的類型。
2.《82 年生的金智英》(趙南柱,漫遊者文化,2018)(去讀冊看書介)
雖然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讀華文創作,不過,今年初不知在討論什麼時(可能是韓劇?),我們突然達成共識:不如來讀一本韓文小說吧。
我們常看韓劇,讚美某些劇本的縝密精采,但對韓國文學創作卻非常不熟悉。於是,我們決定選讀在韓國既暢銷又形成話題的此書。
讀完後,我們都同意,作者企圖以報導文學形式呈現韓國女性困境的概念明顯可見,她也達成目的了。
不過,雖然我還算喜歡此書,友人卻不然。
我喜歡此書就是這麼平實,沒有煽情的、蓄意製造強烈戲劇效果的劇情,如此格外顯現金智英的困境一點也不特別,而是普遍情況。
友人同意,但卻懷疑難道沒有更好的文字與鋪陳來說這個故事?
嗯,我也了解友人的質疑。
要說明同樣一件事,要達成同樣一個企圖,沒有其他更好的文字呈現方式嗎?
不過,再說一次,我們兩人都沒看過什麼韓文小說,對韓國文學的了解,也就只是韓劇裡出現的那些詩作罷了,此書作者的作品我們也只讀過這本。又,我們的工作雖然都跟文字相關,但都沒有創作小說的經驗(言情小說不算的話).....
因此,這個問題只能暫時掛在我們心上,待我們日後閱讀更多才能來回答吧。
( 2024. 10 更新)
我和朋友的讀書會現在仍是進行式哦,雖然 2019 年的紀錄不夠完整,2020 年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後,讀書會次數也縮減,但隨著疫情趨緩,我們還是抓回盡量維持兩個月一本的頻率。
以下是我們之後讀的一些書,順序我已無法清楚記得,姑且先整理出書單,日後有空,再慢慢補上簡單心得。
* 《炒飯狙擊手》(張國立,馬可孛羅,2019)(去讀冊看書介)
張國立談吃的散文我看過一些,但看他的小說卻是第一回。
情節流暢,許多場景都非常精采。後來得知此書亦賣出海外版權,真是可喜可賀!
* 《13.67》(陳浩基,皇冠, 2014)(去讀冊看書介)
這回也是出於想讀華人偵探小說的念頭,而找到這本令我們驚豔的作品。
此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,全書六個短篇似有關係,又各自獨立、各自精采,但看到後來,才知道它們之間巧妙的串聯!
讀此小說,也讓我回想起過去港劇中、電影裡的港警風采,對照今時今日的香港,令人不勝唏噓。
*《成為這樣的我》(Becoming)(蜜雪兒‧歐巴馬,商業周刊,2018)(去讀冊看書介)
我們是第二回挑戰傳記,而且還是翻譯書。
蜜雪兒‧歐巴馬的其人其事當然很精采,但我更想讚美原書作者的文筆,以及繁中版譯者&編輯的努力,帶來這麼流暢好讀的作品。
*《真確:扭轉十大偏誤,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》(漢斯.羅斯林等,先覺出版,2018)(去讀冊看書介)
又是一本非文學作品。我已經不記得我們為何會選擇這本書了,但讀過後,我們都很喜歡。我尤其想推薦給老是覺得「今不如古」、「一代不如一代」的人。在數據佐證下,我們對這個世界、對未來,其實可以再樂觀一點。
*《大港的女兒》(陳柔縉,麥田,2020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去過敏的三種方法》(陳思宏,九歌,2015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夜行》(森見登美彥,皇冠,2018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成為真正的人》(甘耀明,寶瓶,2021)(去讀冊看書介)
2022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首獎。
這真的是一本很值得細細品味的小說,透過故事,對於二戰後的台灣、三叉山事件以及布農族,也都能得到另一種角度的了解。
*《文藝春秋》(黃崇凱,衛城出版,2017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去年在阿魯吧》(賀景濱,寶瓶文化,2011)(去讀冊看書介)
題材新穎有趣的未來小說。
*《尋琴者》(郭強生,木馬文化,2020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敗戰處理》(王靖,時報出版,2020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海風酒店》(吳明益,小寫創意,2023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姓司武的都得死》(譚劍,蓋亞,2023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馴羊記》(徐振輔,時報出版,2021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人魚紀》(李維菁,新經典文化,2019)(去讀冊看書介)
*《那麼熱,那麼冷》(王定國,印刻出版,2013)(去讀冊看書介)
這是我們第二回讀王定國的書了。與《敵人的櫻花》不同,這是部短篇小說集,篇篇精雕細琢、直觸人心,而我們都最喜歡第一篇《某某》!這是那種看到最後會起雞皮疙瘩、久久無法釋懷的故事。
(以上,讀書會持續進行,書目持續累積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