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會貝多芬》
作者:中山七里
譯者:王華懋
出版社:時報文化
出版日期:2022.2 (日文版 是2020.3 出版)
有些推理小說從一開場就鉤住我,讓我欲罷不能,看到最後(最近看的推理小說中,最具代表性的是綾辻行人《殺人十角館》)。
也有一些作品我很難立刻進入故事裡,或是沒看幾頁就決定爽快放棄,原因可能與設定、與說故事的節奏有關,或跟作者、譯者的文風有關。
《再會貝多芬》不屬於以上任一者。它帶來的閱讀經驗又不太一樣。
一開頭的感覺我還滿喜歡,但是看半天看不到確切的謎案,只見作者一直在鋪陳天才司法研習生岬洋介的獨特不凡,讓我不免有點不耐。
這是推理小說吧?要讓讀者參與的那個謎案,為什麼遲遲還未出現?
但可能正是因為一直看不到犯罪事件或謎案,我不免好奇作者到底會怎麼寫、故事如何發展,也就這麼斷斷續續看到了快到中段的部分,終於,故事的走向漸趨明朗,閱讀感受也猶如倒吃甘蔗般,漸入佳境。
來到近中段的部分,有個表面看似單純、但讀者都知道背後應該有點什麼的殺人案件出現了。於此同時,岬洋介這個始終讓人覺得有點摸不透的司法研習生,也呈現了驚人的另一面。
兩條線自此一路交織到最後,殺人案件的真相有個驚人的大翻轉,岬洋介也告別司法研習生的身分,走向音樂。
我這篇讀後心得的標題之所以提到「有一點人物雷,但應該不會破壞閱讀樂趣」,指的就是岬洋介決定不留在司法界,而重新擁抱音樂的這個部分。
因為後來我才發現,這本書應該等同於音樂偵探岬洋介的前傳之一,另一本是《邂逅貝多芬》。
我之前雖然沒讀過中山七里的小說,但知道他有好幾部作品都與古典音樂有關,比如《再見德布西》、《永遠的蕭邦》等,原來,在故事裡解開謎團的偵探,都是岬洋介!
這樣我就明白,為什麼作者要花這麼多篇幅鋪陳司法研習生時期的岬洋介了。這對於塑造岬洋介這個角色的深度,和整個系列的完整性是有幫助的。
不過,就算單看此書也沒問題。
此書主要是以另一位熱愛貝多芬作品的司法研習生之眼,來帶領讀者認識岬洋介及司法研習所。再加上岬洋介在書裡參加了兩回鋼琴大賽,所以,書裡真的是充滿了樂曲的描述,尤其是貝多芬的作品(我猜岬洋介系列的其他作品應該也都有充滿樂曲敘述的特點)。
有幾個部分,作者鉅細靡遺描寫了岬洋介如何彈奏貝多芬的作品。樂曲很難描述,但作者還是很強地做到了,譯者也很厲害地轉化為中文。我還特別去Youtube上找出貝多芬的「第32 號鋼琴奏鳴曲」,對照著文字的描述聆聽——嗯,很有感覺!
作為一本推理小說,岬洋介破解殺人事件之謎的部分,也非常精采。後勁十足,餘韻極強!
我回想之前的安排,覺得一切都合情合理了。
其實我覺得,如果還沒看過岬洋介系列的讀者,或許可以先看這本書,再去讀《再見德布西》、《永遠的蕭邦》等,應該也是很不錯的順序。
延伸閱讀
綾辻行人《殺人十角館》讀後感 (心得部分難免會觸及一點劇情/但不爆大雷)